易会满:构建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新机制

发布日期: 2021-10-28    字号调整:    浏览次数:12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重大判断,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高质量的金融供给。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必须树牢质量优先、效益至上的理念,因势谋变,顺势而为,加快构建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新机制,全面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促进实体经济做实做优做强中,在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中,发挥更加有力和更为突出的作用。

为什么构建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新机制

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是指银行将支持实体经济的着眼点从狭义信贷概念转向广义投融资概念,通过搭建直接间接融资结合、存量增量统筹、融资融智并举的综合服务架构,形成“贷+债+股+代+租+顾”六位一体的全口径投融资体系,打造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真正激发金融全要素的活力与效率。可以说,构建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新机制,既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银行经营转型的必由之路。

构建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新机制,是助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正在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消费和投资一起拉动。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达到“半壁江山”,高能耗、重资产、低效率的重化工业将逐步向清洁化、轻型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养老医疗、文化教育、传媒娱乐等轻资产行业的市场空间广阔。这是全球经济发展周期变化下我国经济结构重大调整的结果。在向“轻资产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研发投资、资源整合以及兼并重组等活动很难完全与单一信贷业务相对接,这对银行建立综合化的投融资服务框架提出了迫切要求。银行也需要通过创新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机制,把握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窗口期,积极布局新市场,实现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自身升级发展的深度融合。

构建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新机制,是契合客户融资需求多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去杠杆”加速推进企业资金运作方式的重大变化。2017年底我国企业部门杠杆率159%,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是比较高的。中央提出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提速将为企业去杠杆提供有利环境,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将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筹资,从而推动去信贷、去债务、去中介的进程。另一方面,“补短板”带来企业运作方式的创新。“补短板”战略的关键一环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制造强国战略的引领下,高科技企业以及传统企业中的创新板块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这些创新企业在商业模式、金融需求、风险形态等方面与传统主体有着显著差异,轻资产、快周转的运作特质与传统信贷业务重抵押、期限固定的特征存在着一定冲突。银行必须适应这些趋势性变化,改变传统的贷款主导和增量切入的融资模式,加快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全融资”服务体系,实现从信用中介向信用和资本融通中介的转变。

构建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新机制,是应对社会融资结构深刻调整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资金提供主体已经由传统的商业银行,逐渐扩展到证券、信托、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工具也日益丰富,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信贷,还包括信托、理财、债券和股票等融资方式。近年来,非信贷金融工具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据统计,2002~2017年,全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增加到175万亿元,而同期人民币贷款占比则由92%下降至68%,反映出社会融资结构调整趋势。可以预见,随着多层次股权市场、债券市场、期货与衍生品等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未来一个时期非信贷融资规模将进一步攀升,加强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成为顺势之举和必行之棋。

构建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新机制,是商业银行深化经营转型的必然选择。从盈利增长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利差收窄压力不断加大。截至2017年末,国内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2.1%,同比下降12个基点,静态估算影响利差收入超过5000亿元。而欧美一些大型银行已从单纯扩张资产负债表,转向通过提供综合服务来优化收入结构,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在40%左右,而国内大型银行这一比例仅20%左右。可见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创新发展投融资一体化业务,也是保持盈利多元和可持续的应有之义。从资本约束看,新资本管理办法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硬化了资本约束,TLAC监管框架提高了资本要求。虽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资本总体充足,但资产结构明显“偏重”、加权风险资产增长较快、盈利增速放缓,对资本稳定和资本补充形成较大压力,单纯依靠传统表内贷款这一高资本占用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从风险防控看,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呈现“两高”特点,即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来源的比例偏高、信贷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偏高,容易形成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在银行体系的积聚。而发展一体化的投融资体系,是改变“两高”状况、淡化银行顺周期特征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将分散在各融资领域、各产品条线的风险信息加以整合,形成更加清晰完整的风险视图和更加科学准确的风险判断,增强风险管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怎样构建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新机制

近两年,工商银行在构建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机制方面作了有益探索。我们围绕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整合内外部资源,强化金融中介功能,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7年,全行信贷和非信贷融资增量双破万亿元。其中,债券承销、股权融资、资产交易、金融租赁、委托贷款等非信贷融资保持较快发展,不仅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也为企业降成本、降杠杆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新型融资工具选择,更好地以一池金融活水浇灌了实体经济。

从工商银行的实践看,建设全口径投融资服务体系的难点和重点是,以解决客户需求为立足点,做实板块化的运作机制,通过客户经理这一个触点将全行各产品线提供的综合服务能力以价值链的方式传输给客户,实现银行价值创造力和客户体验的同步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打破“部门墙”“机构壁”,协调好集团内各经营单元的价值理念、目标定位、经营模式和业务特点,在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建立“一点接入、全集团响应”的“1+N”一体化营销服务体系。其中,“1”是客户部门全面承担客户的需求受理,“N”是产品或专业部门提供相应的支持保障。一切围绕发展客户、服务客户画“同心圆”,实现板块内“1”和“N”之间目标一体化、考核一体化、营销服务一体化,让“1=N”“N=1”。核心是做到“四统一”。

一是营销统一管理。明确客户营销部门作为客户需求解决的统一牵头部门,充分发挥“前台驱动”作用,建立纵向分层、横向统一的营销服务架构。

构建一体化营销团队。一是突出层级归属行的职能作用,在客户分层的基础上梳理需求信息反馈和业务受理路径,形成银行与客户联系的信息中枢。二是实施差异化客户服务,突出对各层级战略客户的营销服务,强化各级机构客户部门的直接经营职能,牵头组织产品部门共同建立团队,避免多头营销,提供统一服务。团队根据客户的定位和需求构成,可以由一个部门内不同产品线组成,也可以由多个部门不同业务线组成;可以是一个机构,也可以是机动灵活的柔性团队。关键在于最大程度降低内部协调成本,站在客户需求层面合理统筹产品种类、融资额度、服务渠道及产品定价,使前台部门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和中后台部门的专业判断能力都得以充分展现。

构建一体化营销系统。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营销管理系统,理顺客户营销部门与产品支持部门的协作机制与流程,实现客户需求管理和客户统一视图。客户需求管理,目的是让各级营销人员、产品支持人员能够洞察客户全貌和需求全景。由客户部门统一受理客户需求并分配到各产品条线的业务系统,实现服务营销进度统一掌控。客户统一视图,目的是实现客户、机构、产品等信息的多维展现和贯通共享。

二是政策统一把握。综合考虑客户重要性、贡献度、风险状况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融资政策和资金价格统一把握机制。

形成一致的风险偏好。对承担实质风险敞口相同的产品,无论产品提供方是集团母公司还是子公司、资金来源渠道是表内还是表外,均执行统一的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审查流程,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表内和表外融资风险偏好统一。

形成一致的定价机制。按客户维度授予营销所在机构相匹配的综合金融服务报价权限。具体授权金额或尺度根据客户业务需求及在行内的综合贡献度确定,真正做到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的统筹,按照客户综合贡献度算总账、算大账、算综合账。

形成一致的考核导向。建立产品收益在客户部门与产品部门之间的双边记账机制,同步反映双方的工作业绩。建立前中后台捆绑考核机制,如对中后台部门加入业务量和业务收益的评价指标,促进形成经营合力。总之,要通过完善管理会计和影子考评机制,使营销部门、产品部门及中后台条线的合作成为“协同多赢”而非“零和博弈”。

三是数据统一展现。按照准确、全面、整合、易用的原则,实现数据标准能统一、信息全入库、客户能画像、营销能使用、风险能识别、考核能应用、信息能共享。

在客户画像方面,整合行内外各类数据,按个人客户、对公客户等维度,力求形成完整、准确、动态的客户画像,确保客户画像像客户,让数据使用主体明确知道我的目标客户是谁、我的对应产品有哪些,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

在数据共享方面,数据的管理与应用,涉及前中后台,涉及对公对私,涉及营销与风控,涉及客户与业务。必须打破数据“部门所有制”的狭隘观念和格局,实现信息及时入库、全面打通和充分共享,解决好数据封闭割裂的问题,防止经营管理中的盲人摸象和各自为战。

四是风险统一视图。完善全球统一授信,强化跨条线、跨产品、跨机构的统一融资总量管理。

探索建立“超级资产负债表”。超级资产负债表是一张涵盖“表内+表外”“境内+境外”“存量+流量”“即期+远期”“传统+创新”的立体多维的金融报表体系,是一张全视角、全覆盖、全口径反映银行运行状况和风险实质的“体检表”。通过建立涵盖全部业务范畴、风险敞口的数据表,实现表内外服务的信息整合,以此为银行层面和客户层面的总量风险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健全客户风险敞口统一管理。工商银行目前已有一套覆盖客户在境内外机构全部融资业务的全球信贷管理系统,能够展现客户在集团内的信贷和代理投资业务情况。下一步还将整合自营资金及代客理财资金投资客户在市场上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综合化子公司产品等,全面展现覆盖“贷+债+股+代+租+顾”的统一风险视图,健全客户统一融资总量管理。

如何优化投融资业务布局

工商银行把自身投融资发展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好手段创新和布局规划,着力服务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手段上,我们实施信贷增量与存量的并轨管理,像重视管好新增贷款一样,逐笔把握好收回移位再贷资金的投向,确保其投放到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如围绕“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加强重点移出池管理,推动隐性风险战略退出,提升靶向施策效果;围绕“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立重点移入池,准确把握“新优”市场需求,有效支持经济转型升级。通过“两个池子”机制的有效运行,聚焦难点,重抓两端,着力解决“显性风险退不出、隐性风险不想退”以及“优质客户进得少进得慢”的问题。此外,我们积极探索“交易银行”建设,将企业支付结算与票据、贸易融资、现金管理等综合投融资服务通盘考虑,全面嵌入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等环节。既突出综合投融资服务的抓手作用,增强对企业基本账户的竞争力;又发挥结算对客户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贯通作用,促进投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

在布局上,我们重点做好“六个聚焦”。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加快发展中高端消费、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制定更加差异化、精细化的行业政策,持续推进融资结构调整和服务创新,竭力促进供给质量提升。支持过剩产能化解和“僵尸企业”处置,积极稳妥拓展住房租赁金融等市场,加大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的支持力度,更好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综合运用债转股、股权投资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支持国企国资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聚焦创新型国家建设,围绕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双创”和科技成果转化,突出发展科技金融,基于创新创业企业“两高一低”特征,优化授信审批模式,完善风险控制手段,做实科创金融专营机构,创新商投一体、投贷联动等更加丰富的投融资产品服务,走出一条支持科创市场发展的新路径。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突破发展领域,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优质龙头企业,聚焦各地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提供跨境、跨市场的一体化金融服务,利用好国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机会,实现金融链、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贯通,以金融手段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聚焦普惠金融发展,

围绕小微、三农、“双创”及扶贫攻坚等群体,积极落实好保障和改善

民生

要求。重点是探索小微金融的良性发展之路,做活产品整合与创新,按照精简、精准、精品的思路,重构小微产品体系,整合为信用、抵质押和线上供应链融资三大类,建立产品快速迭代优化机制。做深业务布局与专营,发挥好线下小微中心的专营作用,在完善机制和规范化运营上下工夫,打通服务

小微企业